发烧、喉咙痛、扁桃体发炎……在很多家长心中,这些已经不算是很稀奇的事了,有时候就像定时闹钟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“响铃”,家属往往会认为是自己孩子体质差。然而,正是这种看似寻常的症状,往往会让人疏忽了背后的大问题。“医生,我儿子发烧已经有4天了,最高的时候有39.5℃。”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诊室,天天(化名)妈妈抱着虚弱的天天焦急地说道。为他接诊的是儿内科主任医师王花艳,经检查,发现天天的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有2×1cm,并且扁桃体II度肿大,伴有咽部充血,同时可见有白色膜状分泌物。于是,天天又做了血常规检查,结果显示,血白细胞13.6×109/L,中性粒细胞65%,CRP29mg/L,炎症指标偏高,但王花艳认为这炎症指标偏高,细菌感染、腺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。在进一步了解病史后得知,5岁的天天反复发热已经有两年左右,每次间隔都是1到2个月,并且持续时间都是3到5天,多次伴有扁桃体化脓、关节痛,有时还会有口腔溃疡。“他爸爸小时候也会经常这样反复发热,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,之前孩子也住过院,检查说是‘反复呼吸道感染’。”天天的妈妈说。王花艳凭着丰富的经验,意识到这可能不是单纯的呼吸道感染。于是,她立刻将天天再次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。最终,确诊为“周期性发热,PFAPA综合征”,给天天进行了发热对症治疗,但并没有使用抗生素,两天后天天退了烧,三天后血象恢复了正常。
究竟什么是PFAPA综合征?
PFAPA综合征全称是周期性发热伴阿弗他口炎、咽炎及淋巴结炎综合征。是一种反复或周期性发热综合征,以自发性炎症发作为特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。周期性发热是PFAPA综合征最典型的表现,这种周期性发热通常始于1到4岁,一般会在10岁前停止发作,少数患者会在成年后持续发作或成年后才发作。2到8周发作一次,发热时的体温为38.5℃到41.0℃,每次持续2到7天就会突然降至正常,随后进入平静期,直到下次发作。
除此之外,还会出现咽部炎症、口腔溃疡、颈部淋巴结肿大。王花艳告诉记者,65%到100%患儿会出现咽炎,可以单侧或双侧,也可能会伴有鄂扁桃体溃疡,导致常常会被误诊为细菌或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,过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。病因尚未明确,常常容易误诊“我今年已经诊断了10多例患有此疾病的儿童,但一些医生并不了解,容易导致误诊。”王花艳说,若没有及时诊断或误诊,患儿会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或其它不适合的药物,那么,过度的治疗和检查,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和健康造成影响,同时也会造成家长焦虑。王花艳说到,此前确诊的一名小患儿只有1岁6个月,发烧5天前来就诊,检查后发现颈部淋巴结1.5cm×1cm、咽部充血和扁桃体I度肿大,查血炎症指标明显高于之前的患儿天天。追问病史了解到他这种反复发烧已经有半年,被多次诊断为‘脓毒症’‘急性扁桃体炎’,进行过抗生素输液或口服等治疗,但每次都没检查到异常病原菌。
目前,PFAPA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,部分PFAPA病例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,表现为遗传性特征,有些患儿父母亲幼时也会有类似表现,但往往没有确诊。当孩子反复出现上述症状3次以上,尤其是周期性发作,可记录发热日记,及时记下发热日期、体温和相关症状,同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咨询专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,排除其他疾病,并向医生提及周期性发作的特征,有无家族史等情况,以免耽误病情。PFAPA综合征周期性发作时,血C反应蛋白、血清淀粉样蛋白、红细胞沉降率等往往升高,但前降钙素原升高与CRP等急性期反应物升高往往不成正比,这也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咽炎,并且核酸、细菌培养等查不到阳性病原菌。患儿预后往往较好,家长无需过多焦虑PFAPA综合征的大部分患儿预后往往较好,家长无需过多焦虑,所有治疗都是选择性的,需权衡每种治疗策略的风险与放任患儿持续性发热的不良反应,最终还是要家长与临床医生共同讨论决定。
在日常生活中,医生建议,家长需增强孩子免疫力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,有利于减少发热发作次数并缩短发作持续时间。作为家长,面对这一挑战,不必过分忧虑,科学的认知与合理的治疗规划,相信一定会引领家庭走出困惑,让孩子重拾健康的笑容。
来源:金彩云客户端